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浪潮,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,本学科深度锚定国家乡村振兴、城市更新战略及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战略部署,以文化与旅游融合、文化与科技融合“两个融合”为核心命题,依托武陵山片区富集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,深化旅游与空间规划学科联动,构建“立足武陵山、服务大湘西、辐射全国同类区域”的学科发展定位。以弘扬武陵山民族文化、彰显山地地域特色为内核,坚持“产-学-研-用”深度融合,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山地生态保护、民族特色彰显、文旅协同发展三大核心领域,开展高质量教学、科研与社会服务,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、过硬实践能力、跨领域协同素养,兼具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维,能精准对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,服务武陵山片区文旅融合与城乡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学科下设三大特色研究方向,各方向紧密围绕核心定位形成协同发展格局:
(一)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
以武陵山片区中小城镇、乡村聚落及生态敏感区域为核心研究对象,聚焦“生态保护-空间优化-城乡协调”三维目标,研究范围涵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、城乡空间体系适配性优化、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红线协同管控、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与可持续利用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、中小城镇更新改造与景观风貌提升、乡村庭院等小尺度生态空间营造技术、3S(GIS、RS、GPS)技术在生态监测与规划落地中的综合应用等。应用领域重点突破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全域规划、产业园区选址与布局规划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修复工程设计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机制、传统村落景观重构与活化利用、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、文旅资源与生态资源融合开发专项规划等实践难题,为片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
(二)风景园林与环境设计
以武陵山片区乡村景观聚落、民族特色村寨、小城镇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,突出“民族文化-景观营造-环境提质”融合导向,研究范围包括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景观特征解析、喀斯特地貌和森林湿地山地等景观资源评估与保护性规划、城乡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演化耦合机制、古村古镇等传统聚落保护性修缮技术、石漠化治理和矿山复绿等山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景观营造协同设计、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与运维中的应用、民族元素在公共设施、建筑立面中的创新应用、非遗技艺和民俗活动等民族文化资源向景观设计转化的路径等。应用领域重点服务大湘西传统民族地区乡村聚落公共空间(如村广场、议事堂)景观设计、适配山地地形的宜居社区环境营造、商业与民族风情街区、文旅小镇景观设计、乡村生态修复与梯田景观、溪流景观等专项景观打造等场景,推动片区人居环境品质与民族文化彰显双向提升。
(三)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
依托“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”科研平台,借力张家界等武陵山核心区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,以“资源保护-产品创新-社区协同”为研究主线,强化旅游管理与空间规划学科联动,研究范围涵盖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(自然保护区、民族文化遗址)分类评估与保护性开发策略、生态旅游空间(如旅游线路、景区节点)规划与功能布局优化、生态旅游产品(如森林康养、民俗体验、研学旅行)创新设计、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与可持续运营模式、农业产业集群(如特色种养、农产品加工)与生态旅游融合路径、武陵山片区跨区域(如湘鄂渝黔)旅游合作机制、民族旅游地区发展瓶颈(如基础设施配套、文化原真性保护)破解与振兴路径等。应用领域重点覆盖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(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)保护性旅游规划、森林与山地生态旅游(如徒步探险、森林疗愈)项目规划、乡村康养与民俗生态旅游(如苗寨康养民宿、土家族节庆旅游)产品设计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协同规划、文化研学(如地质研学、民族文化研学)基地规划等,为武陵山片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系统性规划解决方案。